在钟表出现之前,古人怎么判断时间? | 黎耕
如果问现在几点了?估计大多数人会拿出手表或者手机,可在没有手表也没有手机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利用天文判断时间的呢?古代的天文学随着时间与技术不断“变革“,他却认为“传承“才是最重要的主题。在中科院SELF讲坛,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黎耕向我们展示了不断变化发展的考古天文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1408w4th0e&width=500&height=375&auto=0
黎耕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
以下内容为黎耕演讲实录:
如果我现在问大家,现在几点了?估计大多数人会拿出手表或看看手机。实际上在古代,没有手表也没有手机,那么古人如何判断时间?时间的概念究竟是什么?日期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
这里给大家展示的是陶寺的一个观象台,这是我们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天文遗迹,陶寺遗址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发掘的,大概距今有四千年左右的历史。
在2003年,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非常奇特的地基,通过我们复原和展示,大家可以看到图片上观象台是一个个的柱子。通过挖掘,我们在这些柱子的圆心点发现了一些观测点,经过我们多年的研究,发现它可能是古人通过观测太阳日出方位来制定节气的东西。
我们常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这个“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我们人类生活在非常庞大的自然环境里,受自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所有东西都必须跟自然联系在一起,包括日期、时间等,都是由天文学家来决定的。
这是我们观测2009年春分的时候拍摄的一张照片,通过这张照片大家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一些重要的节气,太阳会从特定的狭缝升起来。这个狭缝和夹缝之间的缝隙非常细,基本上也就是太阳直径的宽度,通过这些就可以精确判断今天究竟是什么节气,这对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来说非常重要。
陶寺在考古学上认为是国家形成的前夜,那时候已经有了特定的天文学家,也就是我们的前身。有了这样社会机构以后,人们才会更好认识和指导农业生产,完成一些国家形态。
同样,在陶寺我们不仅发现有观测日出方位定节气的东西,还发现了像漆杆一类非常独特的天文仪器。经过我们的研究和论证,基本上证实这是古代用来观测日影的圭表。我们经常说“立竿测影”,就是把一根杆子放在地上,在正午的时候去测量它的影长,就可以定方向、时间、节气。
古代的很多建筑有正南正北的基线,古人用这种非常简单方法就可以定出什么方向是东西南北,这也是《周礼》中建都明确要求的事情。
通过这些漆杆的研究,我们发现我们的古人非常聪明,在四千年前就可以用这些东西来确定节气,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形成,比如分封制度。
圭表测影的方法不仅存在很古老的时期,其实一直到明清的时候都还在用。图片上是河南登封的周公测影台,根据董作宾等学者的考察,这有可能是唐代人复建的,传说周公曾经在这个地方测影,由此可见我们文化传承经历了多么长的时间。
出了测影台,这样的铜圭表也很常见,不管是在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还是现在北京的古天文台,大家都能够看到铜圭表。有了这样铜圭表,我们就可以很精确地测定现在影长是多少。
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文献研究与考古研究,发现相对天文学的“变革”来说,“传承”可能是一个更重要的主题。比如明朝的郭守敬建了八尺高表就是为了获得更精确的影长,借助这种更长、更大的圭表,当时已经可以把影长测量做得非常精确,用这样的影长制定的历法就更为准确了。
除了用影长来获取时间之外,古人还会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把时间留在地面上。我们现在获取时间的手段很多,通过手机、电视等,都可以知道北京时间是几点几分。现在我们有一套这样的体系,在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会通过原子钟进行精确测定北京时间,并且进行发布。
在古代,我们也有这样的东西。这是我们复原的1:3的水运仪象台,这个模型现在还放在国家天文台的大厅里进行陈列。那么有了这样的一些天文仪器,我们就可以非常精确地把时间留在地面上,并且通过报时的方法向大家进行传达。
在北京的建国门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建筑,叫做古观象台,也就是古代的钦天监,也就是现在国家天文台的前身。钦天监要做很多事情,其中最重要功能就是观象授时,图中是钦天监里的一块匾。
通过观象授时之后,天文学家会把时间传递给公众,比如像北京的钟鼓楼,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报时功能。在过去没有钟表的年代,我们有晨钟和暮鼓,夜里也会有人敲着锣,走街串巷地喊时间。通过这些晨鼓和暮鼓,也是向公众进行报时的一种办法。
比如在特定时间,北京的鼓楼就会打鼓,甚至还有表演,既是天文中的一个报时功能,也显示了皇权。
在故宫里面也有图中这样的日晷,其实当时它并不具有计时功能,因为清朝的时候皇帝已经有了西洋的座钟和漏刻,但是日晷从古代传承下来,更多是权力的象征。
中国古代天文学也经历过几次重要的变革,比如说汉代有宇宙观之争,持续了几百年关于宇宙观的争论,直到唐代把所有的宇宙观统一了;明清也有两次非常重要的变革,一次是明朝末年的崇祯改历,一次是1934年紫金山天文台成立。
我们现在的国家天文台有LAMOST望远镜、FAST望远镜等非常非常多的现代望远镜,但是我们所有的工作几乎都是沿袭着西方天文学的成就。望远镜是在一六零几年被西方人发明,比如伽利略望远镜,然后陆续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
我们现在所采用的星图、星表等,大部分也都是西方人的发现。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十二星座,其实都是源于古希腊星座体系,但是我们中国古代也有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只不过大家关注和了解的并不多,其实它在本质上跟西方的星座体系功能很接近,但又是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
我还想跟大家讲一讲文化自信的问题。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知识就是这样产生,并且自然地进行流转和传播的。但是从文化自信这点,我不得不非常佩服英国人。
这是英国的巨石阵,英国人在很早之前研究发现了这些巨石之后,就认为它是观测日出相关的。实际上从天文学的角度,我们并不认为巨石阵是比陶寺更优秀的观测日出的建筑。
因为巨石阵的中间缝隙很大,从天文观测来说不能精确确定某一天或者某一节气,但是英国人在几十年中做了很多工作,发表了不少论文,在学界争论很大,有一些人认同,也有一些人不认同。
尽管这样,英国人还是表现的非常自信。这是我在英国拍的,是一个非常有名,并且英国人常去吃早餐的叫Pret a Manger蛋糕店的海报,海报中他们用黄油做了一个巨石阵,广告词说:“我们从每天早晨6点钟就开始工作”,这就是利用了巨石阵观测日出的结论。
99%的英国人都认为巨石阵是他们国家的骄傲,不管学界怎样争论,他们觉得它就是观测日出方位用的。相对来说,我们中国人在文化上不够自信,我们本应该是非常有底气的。
图片的左边是哈勃望远镜拍摄的M1天体,就是现在的蟹状星云;右边是一部《宋史》。这两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我们原来科技室的席泽宗院士,他做了非常优秀的工作,通过非常严谨的研究证实,发现蟹状星云在一千年前是一个超新星爆发的遗迹,这颗超新星当时在《宋史》里有长达一年零十个月的记载,详细地记载了它每天的位置、颜色、光度变化等。
我们知道美国人的技术非常先进,但是即便如此,一千年前的超新星爆发是什么样子,美国也是没有办法获得的。所以从很多意义上来说,我们中国人可以更自信一点,更加了解我们自己的传统。
我们有非常非常多很优秀、很值得大家尊敬的古老文化传承,也希望大家在将来更多地了解古代的科学文化,不要让我们自己文明就这么遗失掉了。
SELF讲坛全称“SELF格致论道”讲坛,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公益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SELF是 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缩写,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尝试打破过去纯粹以“知识传播”为主的科普形式,专注于思想的传播,力图从思想的源头上促进公众参与科学的积极性。关注微信公众号SELFtalks获取更多信息